?
狗狗被評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和人類互動。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狗狗的這種社交能力可能并非習得的,而是在它們出生后不久就出現了。
這項發(fā)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上的研究還證實,遺傳因素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狗狗在社交活動中表現得比其它同類更好。“我們發(fā)現,和人類相似,狗在幼年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以這種社交方式進行互動的生物學基礎?!闭撐牡牡谝蛔髡摺喞D谴髮W社會與行為科學學院人類學博士后Emily Bray說。
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在狗狗的交流能力中所扮演的角色,Bray和同事們觀察了375只8周大的服務幼犬在一系列測試任務中的表現。他們?yōu)橛兹疁蕚淞?種不同的任務。在任務一中,一名實驗者將食物藏在兩個翻倒的杯子中的一個下面,然后指著它,看小狗是否能讀懂手勢。在任務二中,研究人員在正確的杯子旁放了黃色的方塊,指示狗狗應該去哪里找食物。另外兩個任務旨在觀察幼犬注視人類面部的傾向。在一項任務中,研究人員用“狗導向語言”(人們有時對嬰兒說話時使用的尖銳聲音)對小狗說話,然后測量小狗注視人類的時間。在最后一個任務中,研究人員將食物密封在一個封閉的容器中,然后把它送給小狗,以測試小狗多久會向人類尋求幫助。
由于研究者了解每只幼犬的血統(tǒng)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因此可以判斷它們的行為差異是否源于遺傳因素。結果顯示,幼犬的行為差異有40%以上可以用遺傳因素解釋。此外,雖然許多小狗對人類的肢體和語言暗示都有反應,但它們很少在最后一項任務中尋求人類的幫助。這表明,雖然幼犬出生時就知道如何對人類發(fā)起的“交流邀請”做出反應,但它們主動發(fā)起交流的能力可能稍晚才會出現。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對狗狗的這種能力很感興趣。但對于這種能力究竟來自生物學本性還是經由后天與人類的交往習得,一直存在爭論?!闭撐牡淖髡咧?、人類學助理教授兼亞利桑那大學犬科動物認知中心主任Evan MacLean說,“我們發(fā)現其中肯定有很強的遺傳因素在起作用?!?/p>
這和我們在人類嬰兒身上看到的情況類似?!熬驼Z言學習而言,孩子們在實際說出部分單詞之前就能理解我們在說什么?!盉ray 說,“小狗的情況也類似,它們理解社會傳達給它們的是什么。但從發(fā)育的角度來看,由它們發(fā)起交流還需要一段時間。”
科界原創(chuàng)
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當代生物學》
期刊編號:0960-9822
原文鏈接:
https://phys.org/news/2021-06-puppies-wired-people.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chuàng)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注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